产品介绍product description
2014 年,在上千名员工面前,金蝶创始人徐少春亲手砸掉了客户的服务器,正式宣告成立“ERP云服务事业部”。
徐少春的惊人之举符合时代的大潮流:当时,移动互联网已完成普及,大量 SaaS 企业成立,并通过移动端能力快速打开市场。
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 SaaS 产品,都在2014 年前后开始了巨额融资之旅。
比如,北森在 2013 年 3 月拿到经纬、红杉的 B 轮千万美元融资。纷享销客在 2014 年7月获得北极光创投B轮1000万美元融资。
不仅是融资向好,由于解决了客户的痛点,很多 SaaS 产品都很赚钱,只要他们降低上涨的速度(因为涉及大量的投入),随时都能轻松实现盈利。
比如,用友 2014 年营收约 43 亿元,盈利约 5 亿元,市值突破 330 亿元,并且在 2015 年突破了 900 亿元。
金蝶 2014 年营收约 15 亿元,盈利约 2 亿元,市值突破 70 亿元,并且在 2015 年突破了 150 亿元。
以用友为例,继2023 年巨亏 9.6 亿元,2024 年上半年又亏损了 7.9 亿元。
金蝶也好不到哪去,2023 年亏损 2.1 亿元,2024 年上半年又亏损了近 2.2 亿元。
下图是我整理的中国头部企业软件公司2024 年上半年财报数据,除了鼎捷依靠海外业绩实现了盈利,其他公司的盈利状况都不乐观。
赛迪的一份报告也显示,中国上市软件公司的总体利润已连续 3 年下滑,而且2024 年上半年同比下滑了 91.62%,可谓相当惨烈。
至于曾经风光无限的 SaaS 公司,很多已经放弃了SaaS 模式,回到了传统软件模式。
十年前,哪怕是“毕业生为主力军”的配置,平均人天单价也能到 2500 元,稍微有一些知名度的公司,人天单价甚至能到 3000 元。
表面上来看,我们确实把外企赶了出去,成功夺回了高端市场,但是我们也“成功”的把高端市场的价格打了下来。
以前做外企的服务商,还能跟着喝点汤。现在自己人当了老大,价格内战却愈演愈烈,连汤都喝不上了。
中国人太过勤劳,但是当下的创新又严重不足,结果就是任何一个有利润、低门槛的行业,都会被勤劳的中国人快速挤爆,最终大家都不赚钱。
幸运的是,一部分行业成功完成了国际化,可以把产能输出到全世界,从而避免了利润危机。
但不幸的是,中国软件的国际化起步太晚,或者说,我们的创业者缺乏国际化的经验,结果就是:过剩的产能只能在内部强行消化。
加上最近两年国内经济整体下行,IT 需求萎靡不振,两面夹击之下,中国软件全行业亏损能够说是“水到渠成”。
用友成立于 1988 年,金蝶成立于 1993 年,历史都超过 30 年。
中国软件创业者的视野也并不狭窄——除了美国, 从 2013 年起,中国应该是 SaaS 创业最为火爆的国家之一。
但可惜的是,最近两年我们才真正开始重视国际化,而在过去的十年,最优秀的欧美 SaaS 公司都已完成了国际化的布局。
最近有创业者在软件行业高管群发了一则新闻:预算 330 万的项目,有公司直接报价 5 万!
因为多年以来,软件公司都有一种思维:先用低价让甲方上钩,后面再通过二期、三期项目收回成本。
为了自我安慰,软件公司还会和甲方达成口头的“战略协议”,搞得好像以后就不离不弃一样。
因为软件公司为生存,只能降低交付质量,软件一大堆问题,让甲方对国内软件公司更加的不信任,更不愿意多花一分钱。
在 SaaS 最火热的那几年,很多知名的 SaaS 公司都存在造假行为。
比如,和客户签阴阳合同,名义上收了 10 万元,实际上客户是免费使用,目的就仅仅是为了让收入数据更好看,从而让投资人掏钱。
这些乱象,大家可能都已经习以为常,但是大家想过没有:这些乱象其实对软件行业的伤害非常大!
给大家举个例子,一位 SaaS 创始人给我说,当年他们公司也是赚钱的,后来野心膨胀,希望快速上市,于是拿了很多融资,扩充了团队和产品线。
关键是,其他竞争对手也是一样的想法,结果就是一个赚钱的行业,很快就被大家搞成了一个不赚钱的行业。
其实,最近两年,很多创业者都意识到了出海的重要性,但采取了实质行动的公司并不是太多。
首先,海外市场虽然广阔,欧美和日本企业的付费意愿也很高,但是那里已经有了一大批世界上最优秀的 SaaS 公司,而中国软件产品的国际化能力还能薄弱,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。
第二,中国软件创业者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,那就没有海外工作的经历。这就导致他们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,包括客户痛点、本土文化等,因此很难触达和获得第一批种子客户。
第三,国际化意味着对产品的大改造。包括最基本的多语言,多币种,以及安全合规、用户体验等等。这些改造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精力,但是中国软件公司普遍面临亏损,加上国内市场压力也很大,根据没有余力进行国际化探索。
但是,这一波 AI浪潮其实是一个机会,我们正真看到,最近很多欧美 AI SaaS 初创公司开始获得巨额融资,这对于中国的创业者而言,同样是新的机会。
而对于国内业务来说,最重要的是尽快回到正常的经营轨道:比如重新再回到 PMF(商品市场匹配)思维,把产品边界收缩到盈利的范围内;再比如,削减低效的销售机构,把重心放到产品和客户价值上。